导航
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学科研 - 东北财经大学获批14项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
东北财经大学获批14项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
2025年09月30日

9月29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名单,东北财经大学获批14项。其中,一般项目8项、青年项目6项,立项数量居辽宁省高校第2名。

在此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中,学校应用经济学、管理学两个学科立项数量位居辽宁省第一,新闻学与传播学首次获批立项,至此学校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领域已涵盖了23个学科中的21个。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大国家级项目孵化培育力度,加强支持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提升教师和科研人员国家级项目申报积极性和研究质量,推动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为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东北财经大学获批202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介绍

项目类型:一般项目

项目名称:地缘政治冲击下企业海外投资韧性的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 

负责人简介:朱华,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企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以及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访问学者,并曾任美国纽约霍夫斯特拉大学商学院兼职授课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以及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论文发表在《科研管理》《经济学动态》以及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 lManagement 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出版专著2部。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委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

项目简介: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主导的世界格局下,中国企业实现资源的快速调整并维持国际运营稳定性是高质量“走出去”的关键问题。本课题提出投资布局重构和提升创新活力的双元路径,旨在提高企业应对冲击的灵活性与韧性。基于实物期权理论视角提出了防御型战略,强调资源的避险和可移转性,利用地缘政治中立国家作为缓冲带进行试点型布局,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这一战略对企业生存韧性的影响。基于反脆弱理论视角提出了进攻型战略,即通过跨国并购等跳板战略进入海外市场以获取关键资源,并通过实证研究探索有利于企业规避投资壁垒的要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课题提出行业-地域风险投资组合矩阵,探讨跨国企业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异质性策略。

 

项目名称:数智赋能情境下企业气候韧性的测度、影响机制与提升策略研究 

负责人简介:耿云江,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访问学者,东北财经大学管理会计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国会计高端人才(学术类),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辽宁省会计咨询专家。中国会计学会对外学术交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成本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成本管控、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曾在《会计研究》《财政研究》和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 等中英文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独立出版专著3部,荣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等科研奖项。

项目简介:全球气候风险持续加剧,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我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全面推动气候韧性建设。在此过程中,企业作为关键主体,其气候韧性提升仍面临测度标准缺失、路径不明等挑战。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智技术,在能效提升、风险预警等方面作用显著,但其赋能企业气候韧性的机制、路径与提升策略尚缺乏系统研究和实证支持。在此背景下,本课题从数智赋能视角出发,聚焦企业气候韧性测度、影响机制及提升策略等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以助力企业提升气候适应能力与绿色转型。

 

项目名称: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应急供应链人机协同决策的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负责人简介:魏孝文,东北财经大学流通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后,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访问学者;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双法”研究会智能决策与博弈分会理事。研究领域包括智能优化决策、应急供应链、流通经济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Decision Support Systems、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Computers&Industrial Engineering 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

项目简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生成式AI发展和管理机制”的战略要求,应急管理部“久安”大模型的积极部署也为深化智慧应急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现阶段仍面临多源信息整合效能不足、人机权责界定模糊、跨主体协同不畅等新挑战。对此,本课题深入挖掘生成式AI在应急供应链决策中的赋能潜力,着力探索关于如何建设具备实时感知与动态优化能力的人机协同智能决策体系的核心问题,包括构建生成式AI驱动的应急供应链人机协同决策机制、设计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智能优化路径、创新人机共智的政策协同平台。由此提升应急供应链的实时感知、动态调度和智能决策水平,为增强生成式AI驱动的应急管理时效性、公平性和透明度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项目名称:人工智能与绿色技术融合驱动减污降碳协同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负责人简介:马越越,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和其他省部级项目9项。在《中国管理科学》《中国环境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1部,辽宁省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研究成果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和大连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5项。

项目简介:人工智能具备通用技术特征,通过将技术嵌入其他技术领域形成技术融合助力绿色发展,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应用能源预测、生产优化等场景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其大规模算力需求与数据中心能耗激增也会加剧环境负担。本课题聚焦人工智能与绿色技术融合,在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与绿色技术融合演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网络模型和多维度机制分析识别技术融合驱动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机制,探索技术融合协同减污降碳的最优政策路径,为政府与企业智能化低碳转型提供决策支持。

 

项目名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实践困境与整体性治理研究 

负责人简介:牟燕,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土地问题、乡村振兴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多项省级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研究工作。在《管理世界》《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土地科学》《农业技术经济》《江苏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发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多篇。研究成果获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等学术奖励4项。

项目简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农民集体依法将经营性用途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推动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本项目围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践困境的治理问题开展研究。首先,从实践困境的系统识别入手,全面把握当前入市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及其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困境形成的机理,揭示制度、主体与政策工具等多维因素之间的耦合机制;进而,从整体性治理视角构建“纵向制度统合-横向主体协同-工具组合创新”的长效机制;最后,通过建立治理效能评价体系与政策韧性优化路径,实现治理策略的动态评估与持续改进,为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整体性治理路径。

 

项目名称:基层自主财力同事权相匹配与一般性转移支付激励机制研究 

负责人简介:刘明慧,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瑞典林雪平大学访问学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在《财贸经济》《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并有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财政与税务》《体制改革》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出版专著2部,论文获得第五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第九届“邓子基财税学术论文奖”三等奖。

项目简介:构建高质量一般性转移支付激励机制是破解当前以财力同事权不匹配表征的基层财政困难的关键性举措。本项目旨在科学界定自主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的内涵,从理论上廓清一般性转移支付适度规模与合理结构的参照系设定依据,立足县级市探究一般性转移支付、均衡性转移支付、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影响基层自主财力同事权匹配程度的激励效能,探索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体系以提升基层自主财力同事权匹配程度的进路。本项目的研究有利于应对深化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挑战,为切实发挥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激励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项目名称: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形成逻辑、驱动机制和实践路径研究 

负责人简介:吕怀涛,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成员,日本立命馆大学访问学者,从事政治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和营销学的跨学科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理论与政策、自贸区(港)制度与政策。在《财政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财经问题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课题研究13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4项,以及国家、省、市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委托(合作)研究项目60余项。

项目简介:全球政经格局深度调整和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背景下,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保持经济增长活力和韧性的关键支撑,它不仅是静态意义上单一市场的总量和结构优势,更是动态意义上经济循环的效率和质量优势。当前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还未充分形成和发展,本研究聚焦如何加快形成和激活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基于马克思流通理论的社会大生产研究视角,突破供需均衡理论体系忽略流通过程的解释局限,通过商品流通体系的组织和运行规律解析市场规模优势的发展过程,并结合中国特色实践系统阐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形成逻辑、驱动机制和实践路径。

 

项目名称:人工智能赋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机制与路径研究 

负责人简介:孙艳,东北财经大学杂志社副编审,《财经问题研究》编辑部主任,台湾世新大学访问学者,兼任辽宁省期刊协会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秘书长。获评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编辑,荣获中国高校社科期刊青年编辑业务技能大赛二等奖两次、辽宁省期刊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期刊审读校对第一名、辽宁省期刊编辑知识竞赛、期刊编辑优秀作品、优秀编辑学论文一等奖等10余项。在《中国编辑》《产业经济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项目等多项。

项目简介: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应用,牢牢掌握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主动权具有战略意义。本项目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以“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为遵循,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强人工智能领域多边合作平台建设的战略部署,聚焦“人工智能时代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建”“人工智能赋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案例剖析”“人工智能赋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机制检验”“推动人工智能与学术期刊深度融合的对策工具箱设计”四个方面开展研究,旨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术期刊,为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提供中国方案。

项目类型:青年项目

项目名称:法律事实的认知证成及其规范性研究 

负责人简介:郝晓宇,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诉讼法史、政治哲学。相关研究成果在《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学报》《苏州大学学报(法学院)》等期刊上发表,出版学术专著一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

项目简介:本项目从认识论与道德哲学的交叉视角出发,探讨裁判者如何在事实认定中形成具有理性正当理由的信念,并分析其规范路径与制度支持。因为法律事实认定的核心是认知主体依据证据形成认知合理且具有价值正当性的规范信念,其形成过程既要满足认识论的理性标准,也要符合道德论的规范要求,如此才能真正回应司法过程中的程序正义,满足司法公正的感知与信赖诉求,契合新时代对精密司法与正当裁判的制度期待。

 

项目名称: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在线评论多维情绪对异质性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 

负责人简介:张婧,东北财经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商务、机器学习、大语言模型等。近年来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管理科学》和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完成专著1部,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国家自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共6项,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10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参与人。

项目简介:在线评论中蕴含的情绪在引导市场需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线评论中情绪的效价与唤醒两个维度如何协同并差异化地影响消费者真实购买行为,特别是感知、体验两类情绪如何影响新、老两类客户的异质性需求?本项目突破单一维度的情感分析,引入效价-唤醒二维情绪框架;区分新、老客户的感知、体验情绪,探究其对异质性需求的影响;利用大语言模型等数智技术与海量消费者数字足迹,量化情绪维度与购买行为,并综合使用计量经济模型、情景实验探究作用机制与因果关系。

 

项目名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央地支出责任动态调整机制研究 

负责人简介:张磊,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在《财贸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地方财政研究》《财经问题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财政部与共建高校联合研究课题等。获得中国财政学会第七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三等奖。

项目简介: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支付需求不断扩大,现有固化的央地支出责任分担模式难以应对动态变化的养老压力。同时,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地方财政汲取能力差异显著,现行支出责任分档标准静态化,加剧了养老金区域失衡问题,亟需优化调整机制以保障制度可持续性与公平性。因此,本项目聚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央地支出责任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构建“风险共担-能力适配”动态调整理论框架,重点探讨理论框架构建、区域均衡与可持续性诊断、机制设计及实施路径优化问题。破解支出责任固化与老龄化动态演进、财政汲取能力区域差异矛盾,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区域均衡-财政可持续”。

 

项目名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户收入分配效应及政策优化研究 

负责人简介:刘宣宣,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数量经济学博士。专注于农村土地制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统计研究》《财经研究》《浙江社会科学》等学术期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和辽宁省教育厅青年项目。

项目简介:我国农业处于现代化转型关键阶段,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凭借规模化、专业化优势,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但其通过涓滴效应优化农户收入结构的同时,也可能通过虹吸效应加剧小农户边缘化,导致农户收入分配不合理,阻碍共同富裕进程。本项目从共同富裕视角出发,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收入分配的系统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和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通过要素配置、技术渗透与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户收入结构及公平性产生的影响效应,为政府设计“效率提升—包容性增长”联农带农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共同富裕实质性推进。

 

项目名称:国际话语权博弈下中国认知域安全及风险防范研究 

负责人简介:王坤平,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等5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曾获大连市高层次人才“青年才俊”、辽宁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优秀论文一等奖、博士国家奖学金、硕士国家奖学金、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后备人才等荣誉,参加老挝短期学术访学。在《思想教育研究》《探索》等期刊和人民网等发表论文10余篇。

项目简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范体系”和“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强调以科技赋能防范系统性风险。认知域作为大国博弈的关键战场,其安全核心在于掌握国际舆论叙事主导权,抵御他国信息战、算法操控及虚假叙事带来的意识形态渗透,维护我国国际形象可信度。本项目聚焦国际话语权博弈,旨在通过跨学科研究厘清认知域安全的核心内涵与理论边界,剖析中国认知域风险的现实样态与生成机制,构建“战略动因-风险机制-防范策略”的动态博弈框架,助力我国国际传播体系的能力提升与韧性建设。

 

项目名称:流动性与波动性交互作用的碳市场叠加风险及其智能预警研究 

负责人简介:郭虹钢,东北财经大学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与统计建模、大数据分析、预测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Energy、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Expertsystems 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项目1项,并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国家一等奖。

项目简介: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流动性风险与波动性风险交互联动,形成碳市场叠加风险。本课题从碳市场两大主要风险来源的交互依赖视角出发,对流动性与波动性交互作用的碳市场叠加风险进行动态测度,并结合生成式大模型和多模态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碳市场叠加风险智能预警系统。本课题突破传统单维风险研究桎梏,形成从碳市场叠加风险的立体识别,到动态测度,再到智能预警的完整研究内核,以实现更全面的碳市场风险动态监控与防范路径规划。



撰稿:刘强 审核:周学仁 单位:科研处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