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6月8日,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和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院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中华文明与道德经济”系列学术研讨会第一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本于道德的中国经济学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中国传统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文化史方向研究生以及企业家代表四十余人参加研讨。
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戴熙宁
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周谊
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经济学年会秘书长钟永圣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戴熙宁老师主持。北京大学经典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周谊,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经济学年会秘书长钟永圣分别致辞。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曙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曙光在讨论会上指出,中国古典经济哲学以儒家义利观为核心,分为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及义利合一三个层次,具有德本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儒家经济哲学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主体,道家的自然主义是中国古典经济哲学的重要辅翼。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高德步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副院长高德步教授认为,西方经济学经过一系列去价值化的过程后走入了一个由数学模型构成的公式化世界,在实现对经济现象精密化分析的同时却导致了人文价值的缺失,因此进行经济学的人文重建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姜奇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姜奇平从数学量化方面,对中国经济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数学结构分析,用数学规划进行了东西方经济学的对位“换算”,分析得出中国经济学市场体系的关系结构特性,推动进一步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制度范式及体系。
东北财经大学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经济学年会秘书长钟永圣
钟永圣对中国传统经济学必然复兴进行了总结,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从学术探索到学科创建再到学派形成的创新发展历程。他表示,中国传统经济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华文明在经济文化领域的必然反映。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金融信息工程系副主任窦尔翔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教授、金融信息工程系副主任窦尔翔从中国道德经济学和系统观出发,在研讨会上表明在亿年未有之人类宇宙大变局、万年未有之人类种群大变局、千年未有之人类产业大变局以及百年未有之人类政治大变局的背景下,亟需优化重塑经济、政治机制模型。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朱富强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朱富强从构建中国经济学的原因、创设新学科体系的基本路径以及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根本路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表明构建中国的经济学体系能够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系副教授程碧波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资本金融系副教授程碧波从大国视角出发,将生产、产业链、消费、货币、金融、市场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经济过程。他认为,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应对供给侧能力大幅提升引发的生产过剩与就业难题时,暴露出逻辑层面的局限性,而古老的《管子・国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解决思路,管仲正确阐述了投资、内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研究》杂志社原社长张永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研究》杂志社原社长张永山提出要融合中国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研究,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进一步深化对《管子》《墨子》《大学》等中华千年经济思想的体系化梳理和历史背景的比较性考察。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白晓红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白晓红教授提出了对“中华文明与道德经济的学术范式、学理体系与知识体系构建原则的设想”,认为中华文明与道德经济的“三个构建”,要以“五个合一”为原则把握“根、魂、合、和、新”。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周建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周建波教授从中古佛教传播与道德经济的角度对传统商品货币经济进行分析,表明在整个中古时期,佛教经济思想作为一套来自外部社会、以宗教性为前提的经济思想,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带来了一次正向的外生冲击,但是佛教不能完全替代中国本土的经济思想而是与中国本土的经济特征、社会结构和思想要素结合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企业家》杂志主编、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分会会长孙庆生
《企业家》杂志主编、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分会会长孙庆生认为,要以保障后代福祉的爱心谋当代福祉,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仁者爱人”“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等优秀文化得出结论,要保护地球资源、防止地球污染。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教育强国研究中心主任黄海啸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教育强国研究中心主任黄海啸介绍了中国“德者得也”的经世济民思想传统,从商业史叙事的背景出发,分析“德”的词义,得出结论认为“德者得也”蕴含深刻人文经济理性与东方治理智慧,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经济学核心逻辑,强调道德的生产性、治理的有效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义利的内在统一性。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鲍勤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鲍勤博士对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行了数理建模思考,提出数理模型构建的核心要素在于道德,核心逻辑为阴阳互生、一体两面,两种可能的思路为改变西方经济学的假设和回归系统观。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创院院长、新加坡相圣学院院长许福吉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创院院长、新加坡相圣学院院长许福吉博士指出,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式管理进一步传承与创新儒商文化精髓,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家国情怀”的责任担当与现代企业治理深度融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罗安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罗安宪通过对《老子》中“无与为”“为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以为”“自然与无为”关系的辨析,澄清了人们对老子“无为”的误解,阐述了“道、德、仁、义、礼”背后的“无为”逻辑以及对中国管理学构建的文化价值。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周卫中
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周卫中教授深入剖析日本企业家涩泽荣一、松下幸之助和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揭示东方哲学融入企业伦理的成功密码,进一步说明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企业伦理体系,不仅能为企业发展注入精神内核,还能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平
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平结合实践案例表示西方经济学过于强调个体的竞争关系而忽视了合作关系,通过回归斯密《国富论》指出分工是合作的结果,合作是分工的目的,强调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以合作为主导的时代,而天人合一的动态系统观、五行相生相克的和谐均衡观以及阴阳和合的对立统一观中独特的合作思维正是不断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因。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贾利军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研究院贾利军教授以数字化转型、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为例,探讨如何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差异化的市场优势,以东方营销学的视角认为以义生利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和生态和谐。
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北钢铁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
世界钢铁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北钢铁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通过对河北钢铁收购塞钢并使其扭亏为盈的实践案例,强调了河钢不仅为塞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更为其带来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方式,指出道德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升华。
在每场主旨发言之后,专家们还进行了富有建设性地讨论。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中国经济学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为后续研究工作的深化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展了中华文明与道德经济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撰稿:刘奕琳、赵哲函 审核:钟永圣 单位:中国经典经济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