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东财 - 《大连日报》:李宏 孙金栋:加快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大连日报》:李宏 孙金栋:加快以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2025年04月14日

李宏 孙金栋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与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推进城乡融合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予以重点关注。当前,应抓住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加速的重要机遇,不断推动各类资源要素从城市回流乡村,以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本、产业融合、市场衔接和科技创新,始终都是需给予重点关注和动态把握的四个关键问题。

积极应对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

以青壮劳力为主的乡村人口流失,使乡村人口结构呈现出空心化和老龄化的特征,严重损害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智力基础和治理基础。由此,乡村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主体劳动力缺失、剩余劳动力素质下降、后备劳动力不足,以及土地抛荒和村落衰败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也带来老人和儿童的“留守”问题,加重了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压力。这些变化使得乡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此同时,在一些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的地区,由于本身就缺乏乡村产业基础,也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人口的流失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使得乡村产业发展难上加难。

因此,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首先要积极应对乡村人口的空心化和老龄化,做好内、外两方面工作。对内,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乡村经济发展组建一支素质过硬、意志坚强的领导者队伍,把松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集体的强大力量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同时,加强培训,定期为村民举办技能培训班和提供外出学习机会,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民由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以消除空心化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素质下降问题。对外,则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根据各地实际需求,明确人才引进目标,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建设全面的人才服务体系,整合各地资源,为返乡人才提供政策指导、金融支持等,为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种种手段和措施,为乡村经济发展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

有效激发乡村产业融合功能

乡村产业振兴包含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融合过程,产业振兴目标的实现需以乡村产业融合功能的激发为前提。从当前乡村产业发展来看,需要尽快彻底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和二、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局面。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是一种极具风险的发展模式。农业本身具有天然的脆弱性,抗风险能力弱,一旦自然条件或者市场环境出现剧烈波动,完全依赖农业产业的乡村经济就可能面临破产风险。另一方面,无法有效延伸产业链的农业产业会限制其他产业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不均衡且调整缓慢。此外,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也使得乡村的特色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资源利用效率整体低下,就业岗位拓展不足。与此同时,乡村地区金融活力不足,也加重了乡村产业发展的融资约束。

为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探索一条能够有效激发乡村产业融合功能的路径。首先,应科学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和农民意愿,优先发展那些联动性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项目,以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次,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如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推动农业生产向更深层次发展,促进农业向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转型。同时,在生产、管理、销售等各环节应用数字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催生新的生产要素,探索新的生产模式,从而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最后,激活乡村地区金融活力至关重要。应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深化金融与“三农”的结合。改变传统的融资模式,降低农民的信贷门槛,并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和农业公司。同时,应探索和创新农业保险形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降低交易成本和提升市场衔接能力

农产品交易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关键节点,是城乡融合与产业振兴的核心阵地,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当前农产品交易市场仍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形成规范有序的运营体系。从商户层面看,市场参与者多为散户,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销售模式接受度较低;从市场层面看,农产品市场缺乏统一的准入准出机制,信息管理平台滞后,市场主体之间信息闭塞。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随机交易频发,信用体系缺失,同时加剧市场主体间的恶性竞争;从基础设施看,商品集散地、冷库、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不足,难以支撑大规模交易和远距离运输,制约市场的扩展和服务;从管理主体看,主管部门职能重叠,多头管理突出,不仅增加市场交易成本,还降低市场运行效率。

因此,推动农产品市场转型升级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一方面,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保障,确保交易市场依法、科学、合理、有序运行。管理者应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为商户提供切实支持与帮助,形成多方协同发力的局面;另一方面,应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提升农产品经济效益和市场影响力。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不可或缺。只有全面提升农产品交易市场的现代化设施水平,才能有效解决市场交易痛点,吸引大宗客商入驻,提升市场的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此外,还须充分利用抖音、微信等线上渠道,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交易模式。通过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推动农产品市场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优化生产要素配置,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衔接效率,为农产品流通注入新动能。总之,农产品市场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制度建设、品牌培育、设施完善、数字赋能等多方面协同推进。

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供给支撑体系

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有力支撑。尽管我国在农业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但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缺乏核心成果和重大突破,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资金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制约了科技研发的深度和广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高端人才稀缺,后备力量不足,基础研究人员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在成果转化及应用方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基础农技推广人员因行政任务繁重,难以专注于技术推广工作,导致许多先进技术落地迟缓。

由此,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任重道远,亟须加大支持力度,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与人才供给支撑体系。针对关键核心技术不足问题,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将资金和技术向基础研发领域倾斜,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持续推动技术突破,补齐短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面对人才短缺问题,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同时,改革考评体系,合理分配权重,注重实际应用价值,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可通过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市场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落地。同时,需整合政府、科研院所和农业企业三方力量,共同打造科技服务平台,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切实增强科技和人才对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

(作者分别系东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教授,东北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报刊:大连日报

版面:07

日期:2025-04-14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