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了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再版项目名单,东北财经大学获批5项,立项数量居辽宁省高校第1名、全国财经类高校第10名,较2023年增长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再版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类别之一,旨在鼓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弘扬优良学风,潜心治学,扎实研究,努力推出和打造具有学术传承创新价值的精品力作,培养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充分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示范引导作用。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再版项目的培育与研究工作,连续多年设立东北财经大学优秀学术专著出版资助项目,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发展需要加强开展有组织科研,构建了以经费资助、多轮评审、专家辅导、团队孵化、论坛交流等方式相互支撑的国家级项目孵化培育机制,推动学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再版项目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充分体现了学校国家级项目孵化培育的成效。
东北财经大学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再版项目立项名单
东北财经大学获批202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再版项目介绍
项目名称:激励相容视角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完善和路径优化研究
负责人简介:周彬,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公共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曾在《财贸经济》《统计研究》《财经研究》《经济学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在《农民日报》《经济观察报》等报刊发表多篇评论,并多次被主流媒体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财政部部省联合研究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学术成果曾荣获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省政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等各种奖项。
项目简介: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创新成绩和经验可以算是“李约瑟之谜”的一个对偶问题。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好和协调好。本项目沿着微观的企业主体到中观的产业组织,再到地方政府和高等院校,最后到国家的科技政策、经济增长这一脉络进行试探性地总结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模式和未来完善路径,暗含的线索是对于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分析。需要根据研发创新主体和领域的不同实行不同的激励政策,减少科技创新的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行为。除了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还要完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等。调整政府的职能、优化创新的社会环境、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等也都有助于实现科技创新的深层次激励。
项目名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逻辑与路径优化研究
负责人简介:李少林,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产业经济学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2021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者选介。主要研究领域为自贸区政策、产业经济与绿色低碳发展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项和面上一等资助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省级项目10余项,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科学》《改革》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项目简介:“新质生产力”代表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方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在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从政策支持视角识别和剖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项目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因素、政策逻辑、效果评估和路径优化等研究内容,紧扣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实证和政策参考。
项目名称:大型社会调查中行、职业编码的智能化及质量控制研究
负责人简介:孙望书,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科研专长为机器学习与统计建模、大数据应用。已有研究成果发表于《统计研究》《Tourism Management》《Sage Open》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辽宁省经济发展研究课题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
项目简介:当今信息时代,行、职业标准化数据成为支持我国社会精准化管理的重要统计信息,大型社会调查中行、职业编码任务的重要性凸显,智能化程度亟待提升。本项目以我国大型社会调查中行、职业填报文字的编码为对象,围绕编码的智能模型构建和质量控制两方面开展研究。首先,提出数据驱动、知识驱动、数据与知识融合驱动三种行、职业编码智能化思路。其次,利用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供行、职业编码智能化的实践案例,构建适应中文环境、兼顾不同行、职业层级和类别效度需求的智能化编码模型。最后,分析影响智能化编码质量的特征因素,设计从行、职业信息采集到编码的全链条智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大型社会调查中行、职业数据质量的精细化管理。
项目名称:中国工业企业低碳转型:风险评估与预警策略
负责人简介:邢秉昆,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大连市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金融和数理金融。论文发表于《金融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等期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国家高端智库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多篇研究报告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原中国银保监会主席等领导肯定性批示。目前担任《金融研究》《系统工程学报》匿名审稿人;入选财新ESG30青年学者计划;担任国际平台“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环境和气候风险评估工作组成员;参与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机构碳核算技术指南》、国家标准《金融机构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技术指南》《金融业务碳核算技术指南》起草制定工作;连续两年参与全国两会期间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绿色金融相关)回复工作。
项目简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工业企业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因政策、技术变化而面临更大信用风险。例如,碳减排政策趋严致碳价上升,工业企业不得不负担更大碳配额购买成本;新能源开发削弱化石燃料依赖型工业企业偿债能力,甚至致其倒闭。本课题聚焦因碳减排政策冲击而使信用风险骤增的工业企业,在评估其信用风险基础上,制定主动型和被动型两套企业信用风险预警策略,以实现防风险和促转型并重目标。
项目名称:美国供应链战略调整与中国应对研究
负责人简介:苏杭,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自贸区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学会理事、辽宁省世界经济学会理事,辽宁RCEP智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经济、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链供应链与企业创新。在《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现代日本经济》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并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出版专著教材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以及辽宁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项目多项;多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以及辽宁省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奖。
项目简介:近年来大国竞争与地缘风险互相叠加,导致全球供应链的安全价值凸显,供应链也由此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关注的焦点议题。尤其是美国,不仅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而且积极推动供应链战略调整。基于美国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地位,美国的供应链战略调整必然会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以及全球供应链布局带来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供应链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边疆”。面对美国强化供应链国家战略的新态势,在科学识别美国推动供应链重构背后的深层战略考量、总体战略路径以及影响的基础上,中国需要从多方发力保障供应链安全发展,特别是在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推动国内产业优化升级,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升供应链安全性与竞争力以及实施全球供应链战略,有效对冲外部风险等方面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撰稿:刘强 审核:周学仁 单位: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