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园时讯 - 数据驱动,让档案工作走向“前端”
数据驱动,让档案工作走向“前端”
2025年11月07日

近日,东北财经大学档案馆与智慧校园建设中心协同合作,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对馆藏档案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与数据价值转化,初步构建起校史知识图谱。该图谱将分散的档案信息转化为高度关联的知识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70余年发展历程中的长期趋势、学科演变与人员流动等宏观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重点关注“东北财经大学发展目标与定位的迭代之路”“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共同点分析”“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重点演变”等问题,揭示了学校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历史经验,为学校战略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长期以来,档案工作和校史研究面临 “资料浩瀚难梳理、关联信息难挖掘”的核心难题。学校档案馆此前已完成校史文献、历史照片、科研成果等数万份档案的数字化转化,积累了海量基础数据,但传统研究模式依赖人工逐份检索、手动关联,既难以高效激活数据价值,也无法系统提炼数据背后的规律,更难以为办学决策提供精准的历史参考。

本研究项目中,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打通“数据—研究—决策”链路的关键抓手。项目组引入超轻量中英文OCR模型PaddleOCR作为核心识别引擎,综合运用多种数据预处理技术,实现了对竖版手写体、扫描件、低光照图片等多源异构档案资料的智能化解析。在数据价值挖掘层面,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知识图谱体系展现出核心优势。依托Qwen系列模型(包括Turbo与Plus版本)卓越的语义理解与复杂推理能力,对校史档案中的实体及关系进行深度抽取与语义增强,并基于Neo4j图数据库构建了具有多维度、多粒度特性的校史知识图谱,显著提升了校史研究与档案利用效能,推动其实现从“被动查找资料”向“主动挖掘数据价值”、从“单点资料收集”向“系统化数据研判”的重要转变。知识图谱体系更让档案工作从资料沉淀的“末端”走向了辅助决策的“前端”,帮助研究人员从宏观脉络和微观关联两个层面,更精准地把握校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为系统梳理办学特色、科学总结发展经验以及有效指导未来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从泛黄的档案到校史知识图谱,从历史记忆到以史为鉴,东北财经大学以技术创新激活校史资源,从海量校史资源中汲取发展智慧和力量,有力推进国际知名、财经特色突出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同时也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了“东财方案”。



撰稿:梁媛 宋肖肖 审核:王俊奎 姜明 单位:档案馆 智慧校园建设中心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