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北财经大学收到教育部社会科学司202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立项通知书,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吕炜教授主持申报的项目(编号:25JD20089)、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海威教授主持申报的项目(编号:25JD20022)获批立项。
此研究专项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织高校专家学者系统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着力推出具有学术创新价值、服务决策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的重大成果,旨在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理论学懂弄通做实提供坚实支撑。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申报与研究工作,以此研究专项立项为契机,将持续支持相关团队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东北财经大学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究)项目介绍
负责人简介:吕炜,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兼任国务院第八届应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转轨理论、财政理论与公共政策,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等20余项。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经济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0余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刊发论文100余篇,其中有30余篇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刘诗白经济学奖、许毅财经科学奖励基金优秀科研成果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等。
项目简介:围绕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吕炜教授已进行多项学术研究,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
一是阐述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如发表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4年第6期的《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文讨论了加快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税制度的制度路径;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2024年08月19日01版的《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财政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一文指出应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阐述了把握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前提条件对于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8月29日第01版。
二是阐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路径,如发表于《财政研究》2024年第8期的《深化税制改革的经验与思路》一文探究未来深化税制改革的政策思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指出应加快建立健全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税制度,发表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25年第1期;《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内涵要求、逻辑机理与实践思路》指出了使税收制度更好适应新业态发展的改革路径,发表于《税务研究》2025年第4期。
三是阐述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服务贸易合作——基于服务贸易网络视角》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力图为全球治理中的国际合作实践提供更多共建启示,发表于《管理世界》2025年第1期;《财政金融协同与实体经济发展:来自金融机构补贴的证据》一文立足于“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出发点,研究了财政金融协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效应与逻辑,发表于《世界经济》2025年第8期;《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部署,探讨了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改革路径,发表于《经济日报》2024年11月13日第10版。
负责人简介:王海威,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入选国家级人才。
中宣部、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家组成员。近五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专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大项目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等发表的理论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摘转载。获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大赛特等奖、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辽宁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主持辽宁省研究生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辽宁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参与中宣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百年大党面对面》等重大理论读物起草工作。
项目简介:围绕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王海威教授进行多项学术研究,其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
一是阐述人工智能对意识形态领域带来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如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4期的《人工智能诱发隐性意识形态话语风险的逻辑机理及化解策略》一文,阐释了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技术革命都给国家安全带来新挑战。剖析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力量,隐匿地发挥着意识形态话语的导向、辩护、凝聚等功能,诱发原发性风险、继发性风险和并发性风险等隐性意识形态话语风险。并基于意识形态话语的认知解释、价值信仰和目标策略三层结构,提出风险化解策略,提升人工智能新场域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本文被《新华文摘》2024年第17期转摘。
二是阐述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课的守正创新,如发表于《光明日报》2024年12月3日06版的《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强调思政课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阐述国家安全、文化自信自强与意识形态的关联,如发表于《辽宁日报》2024年8月27日05版的《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 筑牢国家安全稳定屏障》一文,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调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切实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文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国运,通过坚持以文铸魂、以文惠民、以文化人,能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以文化繁荣发展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发表于《辽宁日报》2025年2月6日04-05版。
撰稿:刘强 审核:周学仁 单位: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