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厢里,暨南大学香港分部学生马见颖指尖划过手机相册,上百张照片串联起两天半的大连记忆:星海广场的璀璨灯火、话剧《老酒馆》的舞台光影、机械巨熊的灵动身姿……“这里很宜居,气候舒服、商场热闹,国际化水平很高。“他告诉记者。
8月9日至11日,“2025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辽宁行”大连站活动举办,10名香港高校传媒学子、5 位香港传媒人与 10 名东北财经大学学生结伴同行,用脚步丈量滨城,用镜头记录变迁,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写下属于他们的 “大连观察”。
以先驱为灯,架起青年认知之桥
这场行走,以一位新闻先驱的名字为引。1935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历时10个月,跋涉 6000 余里穿越中国西北,以笔为刃揭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真实面貌,《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从此照亮几代新闻人的初心。如今,以他命名的 “范长江行动” 已成为香港青年走进祖国的重要桥梁——自2014年启动以来,840余名香港学子循着50余条特色线路深入内地,留下2600余篇报道与3500余张图片,让真实的中国故事跨越山海。
本次辽宁行由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与辽宁省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沈阳、大连等四市宣传部承办,四所高校协办。当队伍踏上大连的土地,这座城市正以工业遗产的新生、历史肌理的延续、现代产业的跃迁,为 “中国故事” 写下生动注脚。
历史与现代交融,在行走中读懂一座城
8月9日下午,冰山慧谷创意产业园的红砖墙前,6米高的机械巨熊“北北”挥舞钢铁臂膀与游客击掌,金属关节转动的轰鸣中,藏着大连工业的前世今生。这里曾是老工业厂区,如今变身创意高地,生锈的管道成了艺术装置,废弃的车间化作创客空间。“没想到硬核工业能变得这么潮!”暨南大学香港分部学生黎鸿业的镜头追着“北北”转动,“每一张都想分享,回去要做成视频,让更多香港朋友看见美丽的大连。”
从工业朋克风的熊洞街走出,东关街的老胡同里,香港学子们举着相机穿梭。话剧《老酒馆》的沉浸式演出现场,他们与演员交流互动,一同走进生动的历史过往。
夜幕,亚洲最大城市广场上,跨海大桥的霓虹如彩练横卧海面,音乐喷泉动感绚丽,游客们举着手机记录璀璨瞬间,这幅热闹图景被香港学子们定格:“这是大连最真实的活力,开放又温暖。”
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8月10日上午,旅顺东鸡冠山的炮台遗址上,讲解员指尖划过弹痕累累的墙体,学子们屏息聆听;远处白玉山脚下,军港的军舰静静停泊,历史的沉重与和平的珍贵在此刻剧烈碰撞。
从历史现场转向产业高地,长兴岛的恒力石化产业园正上演另一种震撼。这里有全球规模最大的PTA生产基地;有43米高、32米宽的全球最大、最先进建造船用发动机的厂房。尤其是污水处理区里,经深度净化的工业废水池中,锦鲤自在游弋——“石化厂能养鱼?” 学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来自香港树仁大学的林佳眉同学兴奋地表示:“说实话,之前我对石化产业了解很少,这次参观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没想到现代工业可以如此绿色、如此科技化。”
让更多人看见辽宁的 “硬核浪漫”
8月11日上午,活动结营仪式在东北财经大学干部教育中心举办,两地学生们一起交流这些天来的感受,大家收获颇丰,却又依依不舍。
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马子敬感慨:“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我们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与传播悠扬。这一路,我们不仅是向导,更是同行者、学习者。愿辽宁与香港青年交流合作的纽带,愈加紧密牢固;愿我们都能带着这份收获,在各自的领域继续追逐梦想,讲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中国故事!”
参与活动的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郑旭荣对此次辽宁之行给予高度评价。“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辽宁是‘第一朵花盛开、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是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诞生的地方……这些都是香港读者非常渴望了解的精彩内容。写好中国故事,需要具体而生动的落脚点。作为爱国爱港的媒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辽宁在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的亮眼成绩,真实、全面、生动地传递给海外和香港的读者。我们也希望未来能有机会,组织香港的企业家代表团来到辽宁,来到大连,多走、多看、多考察,增进彼此了解,拓展全方位的交流合作空间。”
每天报题、交稿、修改……本次活动相当于一场新闻“实战”。记者采访中得知,香港传媒学子们已经用发现的眼睛找到了许多新闻线索——比如在沈阳方城附近的头条胡同里人非常多,但地面仍保持得很干净,原来每天凌晨三四点是环卫工最忙的时候,他们要在黎明前完成洗地的工作;在北方重工里车间里,传媒学子看到了一些女性生产者,于是采写了《重工业里的“她”》……
这些来自辽宁鲜活一线的新闻稿件将很快刊登在《大公报》的版面上,让我们一起期待!
媒体:“辽望·辽宁日报”客户端
日期: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