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知时润膏田,铁锹运笔绿诗篇。4月20日,东北财经大学举办“共建绿色校园 共筑生态未来”植树活动,党委副书记、校长方红星,全体在连校领导、党委常委和百余名师生、校友、商户挥锹培土,夯实绿色责任。活动创新构建“劳动筑基-生态塑魂-美学润心”育人模式,现场设置“生态微课堂”,工作人员结合苗木特性授课,学生通过树木专属二维码扫描学习植物学知识,将劳动场景转化为移动课堂;活动特别设置“成长树”“感恩树”,联动科研单位、附属机构、校内商户积极参与树木认捐,筹集海棠、卫茅等苗木百余株。
方红星在植树活动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思想与推动“大思政课”创新有机融合,实现“树木”与“树人”的双向奔赴,让同学们在培土浇水中领悟“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的深刻内涵,使每株新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立体教科书,每寸绿荫化作“五育融合”的实践育人阵地,同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让师生、校友、商户等群体成为绿色校园的共建者,共同打造“生态美、人文美、和谐美”的东财校园。
校领导为参与认捐的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图书馆、商户代表颁发“绿化爱心单位”“绿色合伙人”证书;向劳动教育实践优秀师生颁发荣誉证书。
东北财经大学始终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弘扬生态文化,以“植一棵树、育一群人、树一种观”的实际行动,回应“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课题,获评“辽宁最美校园”“辽宁省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学校将建设“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绿色生态校园”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持续推进“增彩延绿”生态工程,通过引入梅花、黄金枸骨球、红瑞木等特色植物,构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立体景观体系。校园植物品种近三年增长近10%,依托“园中园”微生态设计理念,打造“推窗见绿、转角遇景”生态网络,将校园绿化与人文美学深度融合。
东北财经大学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构建“基地赋能-课程整合-数字驱动-学生主导”四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通过“专业+生态”“实践+创新”双轮驱动,形成具有财经特色的绿色育人新范式,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校园生态建设全过程,鼓励学生全周期参与园林设计、培育种植、绿植养护,以“我的校园我做主”理念,由学生自主设计并维护校园绿化,将美学素养、劳动教育与生态责任深度结合,学生主导的“校园微生态”实践项目逐年增长。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东北财经大学将持续深化绿色校园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植被布局、创新低碳管理模式,推动校园环境从“景观美化”向“生态赋能”升级,让师生在四季流转中感知自然之美,在躬身实践中厚植生态文明理念,为绘就“美丽中国”的壮阔画卷贡献东财智慧与力量。
学校党政办公室、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人事处、教务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保卫处、校园建设管理处、公共管理学院、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图书馆、后勤集团、合作发展与校友工作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活动。
校园树木故事:绿意长存,见证时光的温度
漫步于东北财经大学校园,绿化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生态空间宛若天然氧吧,四季流转间尽显生态之美,从春日水杉的碧影参天到盛夏睡莲的亭亭玉立,从深秋槭树的丹霞似火到寒冬雪松的虬枝傲立,145种园林树木以27500余棵规模编织自然画卷,构建起一部生动的立体绿色编年史。
以年轮记录历史,以枝叶书写故事,以下是学校七种代表性树木的故事,讲述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校园记忆。
【加杨】根影同参:断裂处的生命礼赞
坐标:莘子园学子像旁
年轮密码:建校元老,校园最高的树
加杨全称“加拿大白杨”,因原产加拿大,故得此名,其树高冠大,绿荫浓密,环境适应性强。自建校之初,学校便引种这对“校园哨兵”,至今已扎根70余载。202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导致其中一棵主干断裂,学校没有选择移除残枝,而是以诗意智慧赋予创伤新生——松鼠造型的装置跃然树干,将残缺转化为艺术。如今树冠残枝间常有真实松鼠栖息,断裂的伤痕转化为希望的象征,诠释着“生命在破碎中孕育希望”的哲理。
【楸树】花鬘倾天:旌旗下的时光守卫者
坐标:国旗广场前
岁月印记:半个多世纪的守望
20世纪50年代挺立于此的核桃楸身披“青铜铠甲”,遒劲枝干如卫士般守护国旗广场,历经岁月更迭,新栽的黄楸与前辈并肩而立。作为经历中国史前地质地貌结构变迁得以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古老活化石树种,每年开花季以粉紫花穗编织出动态立体油画,也见证着代代东财学子在国旗下宣誓时眼底闪烁的璀璨星光。
【构树】物外仙姿:喜鹊衔来的生态奇迹
坐标:图书馆南隅
生命奇迹:喜鹊衔来的礼物
构树为亚热带植物,其通常适应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北方较为罕见。学校这棵构树的诞生充满偶然——相传某日一只喜鹊衔树种经过,树种不经意落下,从此,这位“不速之客”悄然生根发芽,1981年,学校发现后未将其移除,而是请植物专家鉴定,随后悉心养护,如今它的后代陆续被发现在校园内自在生长。该树现已成为“校园自然课堂”的活教材,印证了“尊重自然,守护原生态”的理念。
【银杏】翠微深处:时光隧道里的金色诗篇
坐标:银松路、银杏路
金色纪年:1986年启程
银杏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在梅园路、银松路两侧栽植成排银杏,以金叶为笔勾勒出校园秋日的诗意画卷。作为校园金秋的“点睛之笔”,每逢深秋来临,银杏落叶便铺满路面,被誉为“秋日时光隧道”,90年代,银杏家族逐渐向之远楼延伸,鎏金叶片与朱红步道交织成画,吸引师生纷纷驻足打卡,用镜头定格银杏落叶纷飞的瞬间。
【杜仲】折胶续岳:药香里的传承
坐标:博学楼前
岐黄印记:2000年种下医脉
杜仲为国家二级珍贵保护植物,栽培与利用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其树皮可入药,有强筋健骨之效。2000年,学校在专家建议下,栽种多株杜仲,既为校园添绿,也为教学科研提供素材,师生来此可感受“医者仁心”与“自然疗愈”的交融。
【樱花】红华绛采:跨越山海的友谊之花
坐标:樱花林、樱花园
樱花外交:从生态景观到文明对话的校园叙事
自2004年起,日本自民党前干事长二阶俊博先生(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东北财经大学客座教授)连续向我校捐赠樱花树,五年内累计捐赠1000余棵,打造了绵延数百米的樱花大道,每年春日,粉白花瓣如云似雪,吸引师生举办“汉服游园”等活动,樱花不仅美化校园,更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纽带。
【梅花】一声白雪:寒冬中的倔强之美
坐标:梅花园、梅园周边
傲霜纪事:2023年新生代
2023年学校于梅园周边种植梅花,既以“梅”载风骨之道,亦令建筑之名与草木之实相映成彰。历经两个严寒周期的淬炼,梅花终在2025年初雪纷飞之际迎来首秀,幽香如缕穿透寒雾,雪花与梅花构成双生奇观。这场时长两年的生态叙事,以冷冽中的芬芳印证:真正的生命力从不依赖温室庇护,而是向风雪借势、在冻土蓄能,正如历代东财学子“寒窗砺志”的精神一样,唯有历经苦寒蛰伏,方能淬炼出穿透时光的芬芳。
以上树木故事基于师生口述、可循记录整理而成,如想了解更多细节或提供相关素材,欢迎随时与我们联系。(邮箱地址:hqb@dufe.edu.cn)
撰稿:杨子 审核:滕乐春、蔡晓琳、崔惠玉、刘凌冰、张玉涛、李荣国、王琦、刘德海、郭晓丹、陈仕华、杨德志、韩非 单位: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人事处、教务处、离退休人员工作处、保卫处、校园建设管理处、公共管理学院、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图书馆、后勤集团、合作发展与校友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