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海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是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战决胜之年,做好全省全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在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严峻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应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压力的重要举措。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环境下,要着重从需求侧发力,同时兼顾供给侧管理,畅通需求—供给之间的市场循环机制,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前三者构成内需。国内大循环需求侧管理方面主要是扩内需,从扩大国内消费、投资发力,创造出足够的市场容量规模,为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奠定基本市场基础。宏观经济战略从出口导向型向国内消费型转变,既可应对外部压力,也能让国内民众分享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1月的辽宁省两会、大连市两会都一以贯之地明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具体到大连市而言,扩内需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进度,推动金州湾国际机场、地铁4号线、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长海跨海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续建和开工。加大在连央企投资项目建设保障力度,推进中石油大连石化搬迁升级改造、辽宁庄河核电、中石油商储库及绿电、中石化催化剂二期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进一步加强央地合作,争取更多央企项目在连落地。稳定民企投资增资信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留住在连民企,加大和创新对民资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鼎际得新材料、泰星能源纯电动车电池等项目续建和落地,实现更多腹地和南方民资在连投资增资。持续深化对日韩、东盟、欧美招商引资,确保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全年目标的实现。抓住“两重”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精准谋划储备市“十五五”规划重大投资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十五五”规划。
二是大力提振社会消费。从宏观经济表征来看,居民消费信心没有完全恢复,企业营业收入有所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居民就业、收入波动下行的焦虑,未来预期和信心较弱,进而更多地预防性减少消费,总需求进一步降低。为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需通过稳就业、稳收入、稳社保等多措并举修复居民消费信心,有效帮助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和层级。2024年,国内各地采取的以旧换新、发放消费券等措施有效促进了消费增长。以我市为例,2024年以旧换新补贴资金12.74亿元,实现销售额106.52亿元,其中汽车以旧换新补贴资金7.39亿元,实现销售额75.81亿元;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资金3.56亿元,实现销售额18.66亿元;家居厨卫以旧换新补贴资金1.79亿元,实现销售额12.05亿元。在存款利率下调的情况下,我市商业银行居民储蓄存款仍显著增长,这也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意愿不足。为此,2025年要贯彻落实中央和辽宁省“两新”等促消费的各项政策,继续扩大以旧换新、购置补贴等已证明行之有效的促消费政策的覆盖范围,落实《大连市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供给结构优化增加诸如文体旅、餐饮等消费券发放额度和范围。开拓新的促消费政策工具,例如,参照对旅游企业补贴标准,通过App或微信小程序,向来连游客发放高速费优惠券、免费停车券、景点优惠券、餐饮消费券、演唱会优惠券、住宿优惠券等。
三是发挥政府购买导向作用。政府购买数额巨大种类繁多,是需求侧重要的消费主体。当前,我市各级财政增收比较困难,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三保”压力较大,财政支出毫无疑问需优化节流,压缩“三公经费”,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但政府购买仍可发挥导向示范作用。例如,为修复居民住房消费信心,政府在督促房企保交楼的同时,可筹集一定规模的资金,购买一批现房作为保障性住房。2025年我市初步拟筹集8000套保障性住房,实施8000户城中村改造。实际上,在中心城区、新城区和县市,还有更大的保障性住房需求,各区(县市)和市本级应筹集更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
在着重强化需求侧管理的同时,也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以需定产”,不要简单地盲目重复投资。我市产业结构中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等已被证明存在长期产能过剩的低端产能很少,所以直接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并不严重。但我市仍然存在次生的其他产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我市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尚未发展壮大,需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
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力度。技术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要优化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也是实现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是实现生产链、供应链、价值链从低端向高端迈进的动力源泉,还是促进技术本身从低端创新链向高端创新链跃迁的关键力量。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以及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形成新质生产力来提升我市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2025年,我市需进一步发挥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效能,推进科创资源集聚、科创成果产业化。聚焦清洁能源、储能产业化、智能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新信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实施高校院所、企业实体有组织科研,形成一批影响力大、产业化快的科技成果。实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700家以上、“小巨人”企业达到95家以上,省级以上单项冠军达到60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数超过1万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2100家。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
报刊:大连日报
版面:07
日期:2025-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