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东北暨内蒙古地区《中国金融学》教材试用试教备课会在东北财经大学之远楼顺利召开。此次备课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辽宁省教学服务中心和东北暨内蒙古地区金融学科合作发展联盟共同承办。来自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金融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等24所高校的80余位金融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备课会。
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施锦芳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经管法事业部主任于明在开幕式上致辞。
施锦芳介绍了东北财经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她指出,备课会是实现原创性教材适教利学的重要契机,能够为东北暨内蒙古地区金融学界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理论创新提供宝贵指导,期望大家能够共同思考《中国金融学》教材建设以及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等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和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于明深入阐述了《中国金融学》教材出版和使用的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总结了两本教材的鲜明特色和创新点:一是坚持主题主线,充分体现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二是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充分体现新时代伟大成就;三是教材原创性强,着力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四是教材知识点完备,是适教利学的精品教材。希望通过此次备课会,明确课程要求和讲授重点、吃透教材的基本内容,总结交流好经验、好做法,讲好用好《中国金融学》教材,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
备课会专家报告中,《中国金融学》中央财经大学编写团队主编李健教授与成员陈颖教授以及《中国金融学》西南财经大学编写团队副主编、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王擎教授与成员董青马教授对教材编写定位、教学思路、内容安排等问题进行深入阐释。
国家级教学名师李健教授作了题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努力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编写《中国金融学》体会”的报告。她从中国金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任务出发,阐明了教材政治站位与原创性教材的编写意义,详细介绍了《中国金融学》的教学定位和原创性教材编写思路,就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四梁八柱”、教材框架结构设计以及配套教学资源建设等内容进行了阐释。
陈颖教授结合金融机构体系与经营管理内容,详细介绍了该部分与其他章节的关联,阐述了学习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分享了教学特点与教学建议,并对教学资源的使用给出了说明,为理解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特色以及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王擎教授从破解西方金融发展迷思、洞察金融本质规律、加强金融强国建设、总结中国金融学基本原理等维度回答了编写《中国金融学》的缘由,详细讲解了《中国金融学》的逻辑主线及特色,从金融学共性原理及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全面有机融入、融入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角度深入阐释对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探索,为理解《中国金融学》框架结构和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董青马教授基于教学中的几个共性问题,阐述了对《中国金融学》的内容选择、思政内容的融入以及教学中通用方法的思考,结合宏观审慎管理内容,详细介绍了编写思路与特色亮点、逻辑框架与主要内容以及教学难点与重点问题。
专家报告后,参会教师围绕教材授课内容选择、教材学时安排、教材网络资源共享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东北财经大学教务处处长刘凌冰教授对本次备课会进行会议总结,强调要以备课会为契机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实现教学资源等共建共享,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提升金融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本次备课会是两本《中国金融学》教材首次联合举办的试用试教备课会,为教材的使用、推广和适教利学起到示范作用,两个编写团队围绕《中国金融学》的创新体系、框架结构、教学设计等方面分享了富有建设性的经验,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有效指导。此次备课会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教学与理论的研讨交流,更为区域高校深化相关课程建设、推进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清晰方向和有力支撑。东北暨内蒙古地区金融学科建设将坚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加强交流与合作,聚焦监管博弈等重要领域,为构建中国金融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撰稿:熊海芳 审核:宗计川 单位:金融学院